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文化瑰宝
文化瑰宝
  • 关庙文化

    (一)同殿供奉,同庙相祈,海内独有的文化  作为一代枭雄,曹操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和领导才能,雄霸中原,长期定都许昌,他不拘一格、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,广揽天下文人志士共创大业,不仅带来了社会安定,造福了一方百姓,还极大地促进了许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繁荣,可以说,曹操对许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因此,当历代君王站在维护封建伦常,维护自身统治秩序的角度,认为曹操破坏了封建道德秩序、破坏了“君君臣臣”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,认为他是“白脸奸臣、一代枭雄”而加以大肆批判的时候,许昌人能够站在更加冷静、更加客观、唯物的高度去正确看待曹操一生的是非功过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上的超越。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,关帝庙正殿自古就有曹操的塑像,曹操与关羽同享一炷香,同食一桌供,形成了把关羽和曹操联袂加以歌颂的独特文化现象,并由古一直延续至今,这在海内是绝无仅有的,正可谓“天下关庙都贬曹,许昌关庙奉曹操”。 (二)商文化  庇贾护商生意荣  武财神文化发祥地  关公长于算数,发明日清薄,而且讲信用、重义气,在民间,关公自古就是武财神,是保护商贾之神,受到无数的商家所崇祀,被视为招财进宝的守护神。仅台湾省就有一百六十余座关帝庙,而且崇拜“关财神”的人越来越多。海内外做生意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,他是义气的象征,更是商人的保护神和财神。今天的商业老板给关公敬香,一是祈求武财神保佑自己财运旺、守得住;二是希望身边的搭档、同事都能够多一些关公的风骨,忠义做人,勤勉做事,维护事业的发展。拜关公不但是拜财,也是拜“义”,求的是“以义生财”。 许昌关帝庙之所以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关公“商文化”的发祥地,这是因为: 1、“创设账薄”源于许昌。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,挂印封金之时,由于其“博学经书,擅长算学”,他“创设账薄”,把曹操赐予的金银财宝按“收、支、出、存”附一帐册,在人杰地灵的许昌,关羽的“算学”才华首次大显光采,灵光闪现,受到后人的注意和推崇,逐渐发展成能为民众聚财、守财的“武财神”。因此许昌是关羽获得“武财神”称号的始发之地。 2、现存于许昌关帝庙中的《移集呈稿》碑为我国盛行的关公“商文化” 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:清同治十年(1872年)《移集呈稿》碑文中记载了八里桥(灞陵桥)集市几经迁徙,由衰至盛的过程。据碑文上记载:孙家保两处设集,终因缺乏精神支柱,“买卖不成”、“生意日渐淡薄”、“诚恐久而废驰”、“有亏国课”。许昌关帝庙重修之后“鸟革翚飞,金碧焕然,而河中商客之船亦接续而至”,贸易市场繁荣。于此设集,进入市场,生意自然兴盛,逐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,成为商业活动中心。全国关帝庙多如牛毛,事实证明:哪里有关帝庙(形成规模的),哪里就会形成活跃的贸易市场。商人以关羽的“仁义”为本,买卖公平,信誉第一,才能集市兴隆,贸易昌盛,深刻揭示了“商关羽”的商业文化内涵及其魅力。   拜关公正是因为关公最讲“忠义仁勇”,而这几个字,关云长之所以所向披靡,就是这几个字,而这几个字正是生意人生财之道。忠,就是忠诚;义,就是讲义气;仁,就是仁义;勇,就是勇敢;世人都说关帝庙内抽的签最准、最灵验,因为他是义气的象征,更是人们的保护神与武财神。 (三)官文化  一壮举震古烁今 开创官员离任审计制度的先河  关羽“博学经书,擅长算学”,在许昌挂印封金,辞曹归刘之时,他为了走的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专门“创设账薄”,把曹操赐予的无数金银财宝分门别类,按照“收、支、出、存”的方式统一附于帐册,他不仅对我国后来的记帐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同时还开创了我国官员离任要审计制度的先河。曹操曾不无感慨地赞叹道:“(关羽)不忘故主,来去明白,真丈夫也,汝等皆当效之。”
  • 珍贵碑刻

    汉关帝挑袍处碑 明崇祯十三年(1640年)刻立,高265厘米,宽88厘米,厚23厘米。左上端残缺,碑身两道裂缝。上阴刻“汉关帝挑袍处”,明末总兵左良玉书。 关王辞曹操之图碑 明嘉靖年间刻,高193厘米,宽85厘米,厚21厘米,左下角残。碑上部篆书“关王辞曹操之图”,其下刻《关王辞曹操书》,下部阴线刻关羽灞陵桥挑袍图。 移集呈稿石铭 清同治十年(1871年)刻石,长82厘米,宽37厘米,保存完整。记述了清同治十年首事王映嵩、乡约曹云汉、集首曹光玉等人呈报本州正堂,将半坡铺集移于八里桥上一事。 东隅集首章程石铭 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刻石,长120厘米,宽53厘米,厚10厘米,保存完整。石铭详细记述了东隅集各行市共同恪遵集首章程之事。 创建关帝挑袍碑记碑 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刻立,通高328厘米,宽71.5厘米,厚21.5厘米。河南道御史鄢邑常翼圣撰文,候选学正田生玉撰额,候选县丞王维新书丹。碑文记述了在许州太守甘文炳的倡导下,众人捐资,乡绅王弘道督办,于灞陵故迹关羽辞曹归汉处创建关帝行宫的经过。创建关帝行宫(额) 勒马挺风碑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冬朱又廉重刊。碑高159厘米,宽51厘米,保存基本完整。 许昌霸陵桥挑袍圣迹图碑 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刻,高136.5厘米,宽65厘米,厚8厘米。碑正面阴线刻关羽灞陵桥挑袍图,右上角刻《关帝辞曹书》。 建修八里桥关帝庙记碑 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刻立,高274厘米,宽83厘米、厚22厘米,碑文为阴刻楷书,分四节题写,下有落款,章法自然而独特。许州知州王逾曾撰文。碑文记述了知州王逾曾率僚佐绅士以及商旅居民捐资,在旧址上扩建关帝庙,新建重门,粉饰墙壁,使庙巍然而焕然一新的经过。文末对曹操践行关公处为八里桥而非霸陵桥作了阐释。圣迹万古(额) 许州八里桥重修关圣帝君庙碑记碑 清雍正十年(1732年)刻立,高327厘米,宽100厘米,厚25厘米,保存完整。知直隶许州事翰林院董思恭撰文。 重修壩桥▪关圣帝庙▪增建文昌帝君阁记碑 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刻立,通高378厘米,宽96厘米,厚26厘米,保存完整。许州知州李炜撰文并书丹。碑文记述了重修关帝庙并添建文昌帝君阁一事。流芳万世(额) 关帝庙拜殿石铭 清雍正元年(1723年)刻石,高36厘米,宽76厘米。正文15行,满行17字,行楷体,松南老农张德纯书。文章记述了自己在关帝庙拜谒后,恍惚得偶句“亦知吾故主尚存乎从今日遍逐天涯且休道万钟千驷,曾许汝立功乃去耳倘他年相逢歧路又肯忘尊酒绨袍。”一事 重修许昌县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 重修许昌县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。民国年间刻立。记述了在温公倡导下,道人宋宇平重修八里桥、关帝庙,增其旧制,遂成胜景一事。 许昌八里桥关帝庙门前戏楼落成碑志碑 中华民国十一年(1922年)刻立。 三官庙施茶碑记碑 明熹宗天启二年(1622年)刻立,高150厘米,宽64厘米,厚22厘米。记述了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三官庙(后更名为普济庵)附近好善者罗亮、王守性等人,每年四月初至七月末结社施茶于其中,十年如一日的善举。 汉故司空掾陈君碑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(188年)前议郡陈留蔡邕撰,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六品衔舞阳司训校仪钱侍宸重书。 汉文范先生陈君碑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(188年)前议郡陈留蔡邕撰,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六品衔舞阳司训校仪钱侍宸重书。
  • 楹联诗句

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715号